欢迎来到 北京浩泽万通科技有限公司

  • 健康知识

让他们懂得珍爱生命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邸晓兰

青少年群体自杀现象比较罕见。一般多见的是个人自杀行为。尤其发生在校园里。

通常情况下,群体自杀现象容易发生在具有浓厚宗教信仰和相互间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两类人群之间,他们会受到周围氛围影响或者某一位中心人物情感左右,从而表现出过激行为。

有关青少年群体行为,印象深的是有媒体报道过几个男孩子受到影视作品熏陶集体出走,要像港产片里的“蛊惑仔”弑血为盟结成帮派。男孩子在青春期总希望能做成点事情,而往往这类事情就有可能伴随着暴力、自伤等结果。

青少年群体自杀事件,上世纪60年代我国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发生过。按照当地习俗,女孩子当众放屁可谓奇耻大辱,遭受如此“屈辱”的女孩子就会消沉地告诉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几个女伴们。平日里小姐妹们谈得来,感情好,一个人没脸活,其他人也跟着没脸活,于是群体自杀。这是非常原始的情感。但是,40年后现代化信息社会里再出现青少年集体自杀现象,令人费解。

不过自杀是个永恒的恶性话题。中国目前15-34岁年龄段人口中,自杀是位列第一的死因,且农村女性比例尤为偏高。在国外90%以上的自杀者生前都至少患有一种精神疾病,包括忧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药瘾、酒瘾等。而我国自杀前确诊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群比例没有国外高,约为50%。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冲动型自杀(即考虑自杀到实施自杀间的时间不长于2小时)人群比例相对要高得多。这样的自杀者身亡前往往都表现为常态,只是为了一件小事,不加以任何深思熟虑就冲动地结束了生命。

实际上青少年从14岁起便开始经历个人情绪波动的小高峰时期。也听说过不少孩子因不忍老师家长话说得过重,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我们媒体报道总是偏向于讨论当今孩子们情感如何脆弱,生长环境如何优越,从而说到教育失败,孩子压力过大等问题。其实从这种角度来评估孩子们的自杀行为,有失公正。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自杀前的背景不是太了解。青春期也是容易患上忧郁症的小高峰,一些孩子在自杀前到底有没有心理疾患?我们无法排除,甚至连他们的父母都无法预知。

我曾接诊过一个自杀未遂的17岁男孩,在外人看来男孩生活条件很优越,但他就是感觉活得没有意思,每天都带着面具生活,缺少愉快的体验,在他自杀前的半年内就已经在日记中倾诉了大量的痛苦体验。他总想寻找世外桃源,离家出走,但现实无法达成他的愿望,于是有一天他从高楼跳下……事发之后家长和老师非常惊讶。

我们早期的教育总是要崇尚英雄主义,这不可避免会产生副作用,那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而目前的教育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只要求孩子考大学、做白领、出国、多挣钱,同样会造成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扭曲。

我们现在的教育中缺乏珍爱生命的内涵。要知道爱惜自己和爱惜生命完全是两个概念。现在孩子普遍自私,只图一时的感觉,缺少耐心,不懂得助人之后体味那种高层次的快乐,还缺乏一颗感恩的心。珍爱生命就是要告诉他们,生命的可贵、生活的丰富、人性的多彩、没有经历过的一切是那样的神秘而美妙,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现在的孩子也缺乏沧桑成长的机会,所以体味不到生命的不易,说白了就是缺少沧桑感。

沧桑并非人为地去创造恶劣环境,让年轻人吃苦受罪,生活和内心的丰富才是真正的“沧桑”。要告诉孩子们,当个人欲望达不成满足、被人误解、付出很大努力而回报甚微时,应该如何应对;要教育孩子并不是身边每个人都能肯定你的人格,当别人对你产生误解时,一定要具有正确评估的技能。这类丰富孩子生活见识的沧桑教育往往是我们教育系统中没有花功夫去做的。

电话咨询

期待您的来电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