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节选4:抑郁障碍的心理治疗)
目前认为,对抑郁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可有下述效能:
①减轻和缓解心理社会应激源的抑郁症状;
②改善正在接受抗抑郁药治疗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
③矫正抑郁障碍继发的各种不良心理社会性后果,如婚姻不睦、自卑绝望、退缩回避等;
④最大限度地使患者达到心理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的康复;
⑤协同抗抑郁药维持治疗,预防抑郁障碍的复发。
心理治疗的概念
心理治疗,指就诊者(client)与具有合格资质的心理治疗师共同建立一种人际关系的过程。其间,双方需通过洽谈协商,共同制定能改进就诊者不适宜的观念、态度、情感、行为或环境为目标的计划,并按计划分步骤施行。换言之,心理治疗的共同特点是,特定的专业人员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影响就诊者思维、态度、情绪和行为趋向健康的一种互动过程。最基本的技术是要求心理治疗师建立与患者的言语沟通。
心理治疗的原则
对轻度的抑郁障碍患者,选择单一心理治疗时,建议采纳下述一般原则:
①心理治疗的目标应注重当前问题,以消除当前症状为主要目的;
②在制定治疗计划时,不以改变和重塑人格作为首选目标;
③一般应该限时;
④如果患者治疗效果不完全,对症状的进一步评估也有助于计划下一步治疗措施;
⑤如果治疗6周抑郁症状无改善或治疗12周症状缓解不彻底,则需考虑重新评价和换用或联用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的种类
对于抑郁障碍患者可采用的心理治疗种类较多,常用的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动力学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等。一般而言,支持性心理治疗可适用于所有就诊对象,各类抑郁障碍患者均可采用或联用;精神动力学的短程心理治疗可用于治疗抑郁障碍的某些亚类,适应对象应有所选择;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可矫正患者的认知偏见,减轻情感症状、改善行为应对能力,并可减少抑郁障碍患者的复发;人际心理治疗主要处理抑郁障碍患者的人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婚姻或家庭治疗可改善康复期抑郁障碍患者的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减少不良家庭环境对疾病复发的影响。
心理治疗方法的选用
心理治疗师首先应根据抑郁障碍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选用药物治疗、电抽搐治疗,还是心理治疗,或者是其中二者兼而有之。作为抑郁障碍急性期的单一治疗。心理治疗的目的与药物治疗相同,都是为了消除抑郁症状和重建正常的社会和职业功能。对于未达到严重程度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考虑在急性期单一使用心理治疗。
维持治疗期中的心理治疗
维持治疗的目的是减少抑郁障碍复发的危险性。维持治疗中心理治疗的目的,基本与药物治疗一致 ,即旨在让患者保持无抑郁状态,减少和消除抑郁障碍产生波动的持续因素,对症状不稳定的患者有助于预防复发。如果急性期药物治疗有效,可在药物维持治疗同时,加用能改善心理社会功能的心理治疗。另外,如果单一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症状或心理社会康复仅有部分疗效,则在持续或维持阶段一些患者可受益于那些有目标定向的心理治疗。然而,维持治疗中一般不主张将心理治疗作为预防复发的单一手段 ,除非患者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不得不避免药物治疗时。
有关抑郁障碍复发率的研究,结果提示,仅在急性期接受认知治疗有效的患者,其年复发率在40%~60%。相比之下,接受8个月维持阶段认知治疗有效的患者,随访1年复发率仅为23%。类似研究也显示,对认知治疗有效的患者,再继续维持8个月每2周1次或每月1次的认知治疗,复发率进一步降低为19%。
有关维持阶段心理治疗的最佳疗程和患者最佳就诊频度,尽管目前尚无肯定的研究结论,但一般认为,作为药物辅助手段,心理治疗疗程通常是每月1~3次,8个月共20次左右。以维持期人际心理治疗为例,一般在患者的急性期治疗超过8周后,再进行16次治疗。一旦人际心理治疗终止,临床医生仍 需加强与患者的联系,每2~3个月随访1次,评价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直到药物治疗终止。
总之,维持期推荐开展有效的心理治疗,元疑可以解决抑郁障碍患者诸多的心理社会问题。